英雄歸來
——黃繼光題材經典歌劇《同心結》複排台前幕後
——黃繼光題材經典歌劇《同心結》複排台前幕後
10月16日,以反映志願軍特級戰鬥英雄黃繼光的光輝事迹爲主線的複排歌劇《同心結》在四川大劇院首演。記者歐陽傑攝
革命烈士黃繼光的故事可謂家喻戶曉。時隔近40年,原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歌劇團創作的黃繼光題材經典歌劇《同心結》在四川啓動複排。
10月16日晚,這位英雄“回”到故鄉四川——由國家一級導演宮曉東執導、著名男高音歌唱家王宏偉主演的《同心結》在四川大劇院首演,引來如潮掌聲。
同心結傳遞
重現戰火紛飛的年代
灰色的幕牆後是厚重的英雄浮雕,他們舍生忘死的瞬間被時間銘記,镌刻在舞台上。歌劇《同心結》緩緩打開帷幕。指揮肖超一揮棒,雄渾的音樂從舞台前面的樂池中響起。
“太陽出來啰喂,喜洋洋啰喂……”舞台上,黃繼光准備離開故鄉奔赴遠方,不少鄉親爲他送行,唱起了這首親切的民間小調。這些四川元素很快被台下觀衆捕捉到,並報以熱烈的掌聲。
而演出進入後半場,台下有人開始低聲抽泣。
朝鮮五聖山下,春光明媚,鮮花盛開。黃繼光的母親受到中國人民志願軍、朝鮮人民軍官兵和朝鮮鄉親們的熱情歡迎。朝鮮姑娘樸順姬把意味中朝人民友誼的“同心結”送給了黃媽媽,以示對黃繼光烈士的悼念……同心結在一雙雙手中傳遞著,把人們又帶到戰火紛飛的年代。
演出結束,當扮演黃繼光的演員王宏偉走上台前,不少觀衆站起來鼓掌致敬。
1994年出生的四川交響樂團二提琴首席王钏子,參與了《同心結》的演奏工作。在她看來,這個一直在課本上的英雄故事,搬上舞台後並不陌生,“複排保留了故事原汁原味的精神。”
女高音歌唱家、歌劇表演藝術家、中央音樂學院教授黃華麗是劇中樸媽媽的扮演者。在她看來,原版歌劇《同心結》凝結著一代人的記憶,這次複排讓她感覺十分親切。
人物更立體
四川元素更濃郁
爲何《同心結》要回四川啓動複排?
原解放軍藝術學院政委、中國民族歌劇傳承發展工程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喬佩娟說,一方面由于黃繼光是德陽中江人,他代表了當時抗美援朝時犧牲人數最多的四川籍志願軍群體。另一方面,四川有來自四川交響樂團、四川省歌舞劇院、四川人藝等的一批年輕專業演員,他們可塑性強,專業素養高。
68歲的導演宮曉東,是原總政話劇團國家一級導演。他笑稱自己“老骥伏枥”接下這個“重任”:“祖國從來不是笼统的。時值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,我們想用這部劇銘記曾爲祖國獻出鮮血和生命的英雄兒女。”
和原版相比,此次複排雖然改變了故事講述方式,但其中表達的英雄精神卻沒有改變,人物笼统也更鮮活豐富。
“我們常覺得英雄是個高大全的笼统,但實際上他是非常鮮活的。”王宏偉舉例,黃繼光思念家鄉的一碗面,想起家裏的老黃牛,希望觀衆能通過這部劇回到當時的情境中,感受黃繼光的精神。
劇中有不少四川元素,結合現代審美,將其自然地融入故事中。黃繼光在累了時,耳畔響起的是四川話、四川民歌;他回到家說四川話,吃中江挂面。
四川交響樂團副團長牟嶺虹介紹,在觀衆最爲關注的音樂方面,作曲家巧妙地將耳熟能詳的革命歌曲、四川民歌與朝鮮的民族音調融合在一起,使民族風格與時代精神、音樂性與戲劇性相結合,再加上合唱與樂隊的渲染,构成一部激動人心的樂章。(記者 李婷)